查看原文
其他

爱国奋斗 建功立业丨西法大首届“最受学生喜欢的老师”推介(一)

新闻中心 西北政法大学 2019-05-25


编者按

2018年5月,校团委组织了首届“最受学生喜欢的老师”评选活动。经全校学生网络投票选出了张翔、强力、车辉、倪楠、谢晓、许渭生、翟水保、刘建国、赵琳、曹广婷十位老师。

按照校党委要求,为了深入开展“弘扬爱国奋斗精神、建功立业新时代”活动,进一步弘扬优良校风、师风、学风,激发广大教职工爱岗敬业、担当奉献、创新创造、服务社会;引导青年学生爱国奋斗、立志成才、努力学习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我校大学生记者团对十位“最受学生喜欢的老师”进行了深入采访并将分两期进行推送报道,让我们一睹他们的风采!


张翔:做一个“美”的人


(滑动下方文字阅读全文)

未正式采访张翔老师之前,了解他过往所获荣誉,以为必是一位严肃庄重的师者,不禁心怀敬畏。随着交流的逐步深入,张翔老师的形象渐渐丰满,敬畏依旧,但更多的是敬佩。

张翔老师在学术上始终秉承严谨科学的精神,钻研进取,以求正解。其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权法领域占有制度及人格与人格权领域,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,出版个人专著《自然人格的法律构造》合著王利明教授总编的“物权法系列”之《物权法所有权编》,对物权法领域的占有和物权作了深入研究。他认为占有和物权是物之意志支配的两重载体,物之支配具有权利支配与事实支配双重形式,在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。

学术细心钻研,教学亦如此。在民商法学院十多年的任教过程中,他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式。问起法学生们张翔老师的民法课如何,多数人的回答是“一座难求”。这并非夸张之意,张翔老师的民法课堂向来令学生们心驰神往。和蔼可亲的笑容,诙谐幽默的语言,逻理清晰的思维,这便是独具个人特色的“张翔式民法课”。尽管学院领导工作与教学任务时常压得他“喘不过气来”,但他依然很好地协调了二者,并在忙碌与充实中找到了平衡。每一堂课,都是认真备课走进教室,课间耐心细致地解答学生们的问题。春风化雨,师者风范,由此观之。

教育的根本任务是“立德树人”,亦是张翔老师的信念。张翔老师说他喜欢与学生聊天,不论是面对面,还是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中,与学生们谈生活聊学习的困惑与想法,天南地北,逸兴遄飞。他说,与年轻蓬勃的面孔们交谈,会令人感到愉悦与轻松,彷佛人生重来,但这并不是他的主要目的。他想通过与学生们聊天,多多了解年轻人不同的思想,倾听新时代年轻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。他希望学生们是一个“美”的人,“美”在坚守法律的认知,“美”在能分辨是非善恶,“美”在心灵。

张翔老师犹如多面体,微博上的他严肃正派,课堂上的他幽默有趣,生活中的他和蔼亲切,每一面都是学生们喜欢的“民法萌叔”。在不同的角色转换间,他亦是游刃有余,一派清隽儒雅的师者风范,令人心驰。    

   

(大学生记者团 郭丹苗)

强力:我所做的一切,都是教师的本分


(滑动下方文字阅读全文)

“恪守本分,坚守本心”,这是经济法学院强力老师在采访过程中反复表述的观点。谈及自己取得的诸多成就,强力老师说,“这只是教师的天职,是我的本分。”

强力老师自1983年毕业留校任教已逾35年,长期扎根在本科教学一线,从未间断。十年树木、百年树人,在他看来,竭尽心力教书育人是一名教师的本分。因而对于他被评为西北政法大学首届“最受学生喜欢的老师”,强力老师认为自当本分而已,对于他来说,这是压力,更是鞭策。

谈及自己的教育理念,强力老师以“有教无类”“授人以渔”“推己及人”以及“从严执教”加以概括。关于“有教无类”,他以电影《一个都不能少》为例,表示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尽职尽责。所谓“授人以渔”,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传授学习方法以激发学生的智力和活力,而不在于灌输过多死板的知识。他提到“推己及人”中的“己”指的是对待学生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。之所以强调“从严执教”,是他始终相信“教不严师之‘惰’”,这也是教师对学生负责的最直观的体现。

他认为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,作为老师,学术上不能止步于已有成就,而应奠定自身广博的知识基础,并将哲理、方法与社会实际相结合,努力向时代发展前沿迈进,从而开拓学生思路,更好地把握课堂,进行知识渗透。作为学生,要尽力做到“读、听、记、问、思、写、讲、辩、评”九位一体。不仅要听固定课程,也要选择性地多听各类讲座。读也不仅仅局限于读教材,要把读的范围延伸到学术专著、文章上。同时,在听和读的过程中,要养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记笔记、做批注的习惯。及时将心得体会总结成文之后,便需要寻找特定的场合和时机大胆地表达,他人不同的观点也许会促使原有的想法解构重组,焕发生机。此外,高校学生应当多“评论”,在评论观点、事件的过程中提升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。

强力老师认为,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,人类文明程度显著提升,需要素质更高、更加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,面对这一社会现实,他希望自己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做到博文约礼、弘毅致远,即在理论精湛和专业扎实并重的同时,提升社会责任感,遵守礼节、恪守本分,以更优秀的自己迎接更美好的未来。


(大学生记者团 王珂)

车辉:老师亦是一个表演者


(滑动下方文字阅读全文)

1986年9月的夏天,一名刚刚毕业的学生留校任教,从第一次抱着书本走上讲台开始,在这三尺讲台一站就是三十余年,“严谨认真”贯穿其教书育人过程始终,如汩汩清泉润过葱翠山林间,年复一年润物无声,从根底滋润着代代青葱林木,将法学的精萃薪火相传。

师者,传道授业解惑,传经事之道,授学问之业,解不明之惑。在车辉老师心中,教师应具有两种人格——一是“经师”,二为“人师”。“经师”授学理,“人师”则言传身教,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做人之德。将这样的理念贯穿至教师生涯的点滴,怀着精益求精的追求和关爱学生的责任感,从初出茅庐、默默无闻到如今的桃李芬芳,她的教学之路愈走愈长、愈走愈宽。

从教三十余年间,她将课堂的三尺讲台视为神圣之所,“教学是严谨务实的事情,敷衍应付不得”,课前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,怀着“仰之弥高,钻之弥坚”的治学态度,将早已熟稔于心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和深化,仔细雕琢课件的每一个细节。上课前,她总要精心整理衣装和仪容,只要一站上讲台,便全神贯注地投入在教学中,把自己的热情和精气神带给学生。

“老师亦是一个表演者”,怀着师之匠心,车辉老师始终秉承着严谨扎实的精神,她认为本科阶段是一个扩展知识、激发潜力的过程,课堂教学在传输知识之余,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,挖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她的课堂采用“参与式”教学,通过问答的形式,在妙趣横生的互动中使学生充分暴露知识上的弱点和盲点,善于诱导学生以思促能,变“被动接受”为“主动钻研”,在润物细无声中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。

作为仲裁委员会仲裁员、法院专家咨询员、法律顾问和兼职律师,她在实务中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,并一直强调“民法是一门应用法学”,以自己在这期间遇到的案件作为案例对课堂进行补充,促使民法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。她始终坚信“教学相长”,保持着虚心向学的态度,不断完善自我知识体系和提高教学能力,业余时间她也整理课件与历年司考真题,将最高人民法院的典型案例和裁判规则贯穿其中,从而融汇于教学,使学生真正“心存法、行循法、辩行法。”

站在鎏金岁月的余晖间,她转顾来路,回想第一次上台面对学生做自我介绍时的忐忑、紧张与不安,仍在心头泛起阵阵涟漪,一如不断沿着山坡向上攀爬的旭日,攒着一股劲、凝着一股神,只想倾其所有,将光与热完全释放在课堂中。一步步脚踏实地地走来,她甚至从未想过能有今天的收获,心里只想着上好每一节课,写好每一篇论文,尽心尽责做好每一件事,怀着热情和责任,在教学路上继续前行。

          

(大学生记者团 李梓瑶)

倪楠:做学校的“基石”


(滑动下方文字阅读全文)

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,那便是一生的修行与历练。有人说,为人师者,总是一面黑板,三尺讲台,一身素装,一颗初心。倪楠老师就是这样,一个勤勉治学的学者,一个悉心育人的师者。

在十数年的教学过程中,倪楠老师始终坚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。他坚信,一个教师在面对学生时,应该具备丰富的知识,不断提高教育方法和教学水平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,这一他心中合格教师的标准,他一直努力,从未停息。

身为师者,倪楠老师对忙碌的工作甘之如饴、乐在其中。他说,人当志存高远,当你仰着头,才不容易看见淤泥和伤痛,教师这个职业有时也会很煎熬,但同时它也会带给自己很多收获和满足。对倪楠老师而言,教师与其说是一份工作,倒不如说是一种信仰,一种让他执着于教学的信念。惟愿无助的学生能在他这里看到希望,就像他的老师也曾对他无私地付出。

“西法大是我的母校,于我而言在这里教书不仅仅是一份工作。我毕业于此,在这里结婚、生子,这里承载了我全部的青春岁月和人生回忆。现在,我们的学校正处在爬坡期,而我个人恰是教学和科研的旺盛期。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西法大人应成为学校的基石,我们要为学校出一份力,教好学生,多出科研成果。”

对于学生的教育,他讲究有的放矢。他总是在大一时便告诉学生即将在大学四年遇到的选择与机遇,并时时鞭策他们为自己立下计划,通过小目标完成大愿望。

他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。在教学的过程中,他注重对学生的感染,将理论深入浅出,引导学生拓宽眼界,训练思维,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。

他对学生的教育,也重视乐趣体验。倪楠老师的教育授课教案从不重复,为的就是给学生不同的观感和体验。学子们被其浩瀚的知识储备和强大的人格魅力所吸引,他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。

作为我校首届“最受学生喜欢的老师”,用他自己的话说,他只是想把“学高为师、身正为范”的训诫努力地传承下来。


(大学生记者团 蒋丰荷)

谢晓:为了一切学生,

为了学生的一切,一切为了学生


(滑动下方文字阅读全文)

2018年,是谢晓老师在西北政法大学度过的第28年。留心谢晓老师的“朋友圈”,会发现她乐于分享生活中的点滴细节,她会上传一天工作结束后的充实心情、更新学术大咖讲座信息、还会及时观察到学校里的新变化。夏日青草香,清风拂白云,春秋几度,西法大校园在她有趣温柔的一条条动态中,变得立体生动起来。

谢晓老师治学严谨,热爱教学。她与法学的缘分萌自年幼时期,受母亲的影响,“公平正义”的信念自小便在她的心里扎根。硕士研究生毕业后,面对人生众多的选择,她选择留校任教。担任专职教师以来,谢晓老师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,无怨无悔地奉献。从雁塔校区到长安校区,多年来不变的是她对讲台的热爱,对于教学,她倾注了自己无限的热情。谢晓老师所授课程涉及民法学、婚姻家庭法学、合同法学、破产法学、欧洲人权法与主要国家民商法学等课程,在研究生、本科生、高职学院的多层次教学任务中,她一直寻求和探索更多元的教学方式。

谢晓老师关爱学生,注重培养学生们的研究思路。她始终认为,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,更是对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塑造者。“为了一切学生,为了学生的一切,一切为了学生”这是她一直坚持的教育观。在学习上,她要求严格,注重培养学生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,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;在生活中,她和蔼可亲,细心倾听学生们的心声,及时安慰,热情鼓励,她也会在朋友圈里与学生们互动,字里行间满满都是对学生们的关心。

    亦师亦友的关系,使她和学生之间的沟通非常自然。前不久,谢晓老师被评为西北政法大学首届“最受学生喜欢的老师”,说明学生们对她的认可。学生们提起谢晓老师,总是露出微笑,满是敬重之情。谢晓老师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、严谨治学的作风、不断探索的精神也深深感染和激励着她的学生们。学生们也努力地像她一般,心怀敬畏地去热爱法律,心怀美好去热爱生活,心怀希望去直面人生。

以“责任心”这一词可以用来形容谢晓老师可谓当之无愧。师者渡人,亦师亦友,对于学生们来说,她们真的遇到了这样一位老师。


(大学生记者团 郭丹苗)

往期精彩回顾

•思“路”丨亲爱的你,展信悦!(评论送书签)

•陕西省检察院聘请100名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,21名西法大教师获聘!

•西法大快讯丨本周大事一览(11月19日-11月25日)vs讲座预告

•这字,这词,这韵……

•爱国奋斗 建功立业丨西法大首届“满天星学术贡献奖”获得者推介

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图文来源:大学生记者团编辑:田丁羽 李昊阳 版尾设计:张博 头图/责编:潘明路审核:刘  渊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